今年4月出版的《培养活泼泼的阅读者:校园阅读的道与术》,在浩如烟海的教育出版书籍中必定属于一个小众的类目:校园阅读推广。但是它却很吸引我这样以向学校师生进行阅读推广为业,或者任何对校园阅读、师生阅读状况有兴趣的读者。
百年以前,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曾指出,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活泼泼的人”。书名巧妙化用名言,无疑提醒每位教育工作者:校园阅读推广及读书人的培养工作正是教育目标达成的必要一环。同时,醍醐灌顶般启示我们:不少阅读推广工作或许正处于令人迷失、使人迷惑的路口。
作为《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首任主编,作者张圣华拥有关于校园阅读推广实践的宏阔视野、广泛了解和深入思考。本书不仅撷要集成了他过去20年来对一些阅读现象或出版事件的观点,并按照“阅读”“阅读推广”“经典阅读”“教师阅读”编为四辑,每一辑必先以理性洞见来提纲挈领,再谈及某个现象、某个具体实践观点。
正如成尚荣、李镇西的序文所言,最有启迪的首先是对阅读的“正本清源”,即强调阅读主体的觉醒。全民阅读轰轰烈烈,校园活动热热闹闹,真的支撑起校园的读书氛围了吗?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觉阅读行为了吗?答案似乎不确定。作者说“这本质上是作为阅读者的主体没有真正被唤醒”。
区别于常见说法的笼统,作者明确告诉我们“阅读主体的觉醒是有标志的”。第一个标志是“我觉故我在”。“觉”的苏醒是阅读的“内动”,是“触摸生命的新鲜感”,是“好奇心的释放”。有了“我觉”,第二个标志是“我思故我在”,启动思考、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与行动坐标。进一步才有第三个标志“我爱故我在”,即培养人之常情,收获心理健康。
作者对阅读主体“我”的阅读过程进行难得的现象学、人类学“深描”,充分显示了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令人叹服的敏锐洞察力。正是基于阅读主体的关键性,作者提出:尽管当前推动读书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是书香中国战略还需要“弘毅志远”——“让理性主导”“必须精细化、专业化”。在做好“硬件基础”工作之外,作者从认知、实践和达成实践的人三个层面指出了我们要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所需要打下的“软性基础”。
青少年读什么?最不容置疑的似乎就是“经典阅读”。这是校园阅读推广工作的重头戏。然而,为什么学生还是频频抱怨“读经典简直是噩梦”。作者引领我们重新思考,实践中的经典阅读推广是否使用了合乎阅读逻辑的推广方法?是否符合培养读书人的根本目标?
作者更具审辩性的问题是:学生有没有选择“不读经典名著”的权利?经典就是标准吗?读书非要承载这么多东西吗……一连串问题都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的。作者颇有趣味地提出“带菌阅读”——值得在一定指导下“冒险”培养抵抗力,把成长的自由和阅读的个性还给阅读的主体。自由、开放的阅读过程正是建立自我的成长与教育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根据作者的观点,教师读书的作用,一是寻找参照系统、建构周密的理性育人逻辑,避免晏阳初先生所说的“教育误人”的冒险;二是维持和促进教师育人的激情,随时发现孩子的个性、变化和闪光点。教师必须以读书“回头看”,进行反思、接受点燃。
书中《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大面积空白》一文,指出了从观念欠缺的“软性条件”到阅读时间和书籍匮乏的“硬性条件”的循环原因。
我以“领航行动”概括作者在多篇文章中提出的建议。一是校长的“领航行动”。以我多年教师阅读推广工作的观察,不重视教师阅读的领导常常具有这样的思维误区,即把教师科研(专业阅读与写作)功利化、私人化等同于教师个人职称晋级的私事。只要改变这种混淆,便能认识到教师的专业阅读与教育教学是深度相关的。二是学校图书馆的“领航行动”。建议学校将“教师专业素养书架”建设纳入“书香校园”的硬件指标,对教育专业书籍进行定期上架与更新。三是近代教育家精神的“领航行动”。作者指出,近代教育家(严复、陶行知、陈鹤琴等)曾就中国教育的本土特色与精神做过有力的探索,这些区别于教育技术的教育哲学书籍与阅读恰恰可以构成当前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阅读结构中重要的人文灯塔。
校园阅读是教育之事,教育是社会民生之事。当下,我从书中得到的“迷津指要”便是:从校园阅读的主体出发,坚持读书人培养的教育目的,把握阅读推广事业的主体性,理性、持久地把这个工作慢慢做下去。
(作者系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馆员、教师阅读推广人)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2日第10版
作者:金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