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关键在于守住耕地质量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我国自2015年起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培育肥沃耕作层,提升耕地质量。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对完善黑土地保护体制机制、保持黑土地优良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东北黑土地总面积达到109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为18.53万平方千米,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24年,东北四省区贡献粮食总量达18868.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7%,被誉为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由此可见,保护好黑土地,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一环。
自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垦殖以来,东北黑土地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在长期非可持续垦殖耕作方式、水土流失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变瘦,质地变硬。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任重道远。
强化法治引领,依法保护黑土地。深入推动黑土地保护法走深走实,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强化黑土地保护,重点解决权责模糊、违法成本低等突出问题。借助卫星遥感定位、大数据溯源等数智技术精准识别违法违规行为,破解执法难、取证难等困局,推动执法效能升级。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对盗挖、滥挖黑土以及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的依法从重处罚,确保法律法规威慑力。增强公众法治意识,通过普法教育、举报奖励等方式激活社会监督动能,让法治精神走向田间地头。
突出规划先行,统筹保护黑土地。立足黑土地保护实践成效,着眼黑土地保护规划布局,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动新一轮黑土地保护工程系统化、精准化实施。要摸清家底,动态掌握地力变化及保护状况,夯实科学决策的数据基础。要健全组织体系,依托多部门协作,强化统筹调度,合理布局治理重点区域,确保规划与国土空间治理、粮食安全战略深度融合,做到责任明晰、任务具体、督导有力。
推广集成技术,科学保护黑土地。保护黑土地需以技术创新驱动生产方式变革,不断深化“用养结合”理念。要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集成应用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播种、条带耕作、轮耕轮作等技术,降低风蚀水蚀风险,提升土壤的碳汇能力。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利用土壤传感器、变量施肥系统实现精准种植,推动投入减量化与产出高效化协同。要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集成示范一体化推进,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田间操作规范转化,使技术创新真正扎根大地。
明确主体责任,协同保护黑土地。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压实上下联动的长效保护责任机制。强化纵向权责配置,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全面推进完善“田长制”。创新激励机制,释放绿色信贷、耕地地力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支持效能,让生态投入转化为经济收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各类主体增强保护黑土地意识,通过订单农业、品牌建设等模式激活保护黑土地的内生动力。
黑土地保护是一场关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持久战。要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时代命题,重塑黑土地保护逻辑,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的治理导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黑土地焕发新生机,发挥国家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作用。
(作者:李翠霞,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长、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