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娜(云南财经大学)

5月2日,山东菏泽一女店主称,沈阳一职业技术学校60多个学生四月底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集体以“质量问题”为名退货退款。店主表示,自己的这个服装链接被封了三个月,三个月卖不了,损失八千块左右。“学生他们退款的时候说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是老师强制让买的,老师让退的。”5月3日上午,该店主表示,已接到沈阳辽美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负责人电话,校方已就此事道歉,并承诺回收服装、承担相关费用,双方目前达成和解。(5月3日 《潇湘晨报》)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但涉事校方“穿完即退”的做法,直接将“诚信教育”异化为“投机教学”。当老师把“质量问题”当作“省钱话术”,指挥学生完成演出后集体退货,这已不是简单的节约成本问题,而是对教育底线的严重破坏。

以“质量问题”主张退货需基于商品真实瑕疵。校方明知60多件服装不存在质量问题,仍组织学生虚构质量瑕疵退货,甚至退回沾有草屑、汗渍、影响二次销售的商品,既违反退货条件,也违背了消费者妥善保管商品的合同义务。教育机构作为法治教育的责任主体,却带头违规,这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合法权益,更动摇了法治教育的权威,消解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根基。

作为教育机构,本该是规则意识的培育者,却带头违反合同约定。这不仅让商家承受直接经济损失,更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规则可随意突破”的错误观念。这种“规则为利益服务”的双面逻辑,与职业教育“育人为本”的宗旨背道而驰。当学校将合同约定视为可变通的“软条款”,所谓的“立德树人”便沦为空谈,课堂上教学生“遵纪守法”,实操中却带学生“钻空子”,如此“言传身教”,怎能教好学生?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懂得诚信、遵守规则的社会建设者。

更令人失望的是校方事后的处理方式。事件曝光后,校方先是将学生推至舆论风口,指责退货行为“不讲究”“像诈骗”,试图推卸责任;被舆论揭穿组织集体退货的事实后,又匆忙回收服装,却始终对自身决策避而不谈。这种“让学生担责、置商家于不顾”的做法,不仅缺乏教育者应有的担当,更向学生传递了“利益优先于诚信”的错误价值观。教育者作为言传身教的示范者,若自身都无法坚守诚信底线,又怎能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充满温度与情怀的事业,容不得半点功利主义侵蚀。此次事件虽以校方道歉、回收服装暂告段落,但留给教育界的思考远未结束。教育底线究竟是什么?它是诚信教育的最后屏障,是规则意识的起跑线,更是培育合格公民的基准线。若教育为了短期利益轻易突破这条底线,默许“教师指令”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培养出的学生便会将“套路”视为“本事”,把“甩锅”当作“智慧”,教育的公信力也将荡然无存。

网店商品可以重新上架,衣服可以再次售卖,但教育底线一旦失守就难以挽回。涉事学校与其忙着回收退货服装,不如好好“回收”教育初心。只有坚守教育底线,回归育人本质,职业教育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为社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