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将在辽博展出3个月。李浩摄

5月18日,“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推介项目。本次展期3个月,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敦煌文化展。那么,该展览展出了什么珍贵的敦煌文物呢?记者5月17日提前探访,为您带来观展攻略。

多件国宝级敦煌文物

首次来辽

本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支持单位包括旅顺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展出展品共计260余件(组),包括辽宁地区收藏的藏经洞流散珍贵写本以及李浴手稿,乌密风、周绍淼的敦煌壁画临本等共计110件(组),其中90%以上系首次展出;从敦煌研究院商借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文物文献、壁画临摹品,囊括多件一级文物。此外,“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与“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成果也将在展览中呈现。

辽博副馆长董宝厚说:“作为东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文化展,多件国宝级敦煌文物首次来辽宁,可以说来了就是赚到。当你面对这么多敦煌文物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下转4版) (上接1版,在沈阳,看敦煌)

辽博敦煌文化研究成果

首次公开

本次展览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四个部分。

除了敦煌文物,观众还能看到辽博在保护和整理敦煌文化的贡献。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郭丹说:“敦煌文献的收藏主要集中在中国北京、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英国伦敦和日本大阪、东京等世界多地公立、私立博物馆、图书馆中。就国内敦煌文献的收藏数量而言,以京津、江浙沪以及甘肃地区最为可观。就文献价值而言,辽宁省博物馆堪称敦煌文献收藏的重镇。2019年以来,依托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及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科研课题,辽宁省博物馆依靠自身研究力量,对馆藏的敦煌文献展开了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展览期间,我们将举行多种敦煌文化的活动,展示研究成果,这对敦煌文化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很多研究成果都是首次公开。”

“四大必看国宝”

揭秘敦煌千年文明

辽博相关负责人还向记者推荐了四件必看的国宝级敦煌文物。

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该碑立于唐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系修建莫高窟第332窟的功德碑,现存下半残石。该碑记录了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时间,已列为一级文物。

见证民族大融合的《六字真言碑》。该碑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为元代著名碑刻。碑上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回鹘文等六种文字,反映了元代敦煌地区多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一级文物。

体现中国古人智慧的《全天星图》。经学者研究认为,《全天星图》绘于初唐时期,全图共绘出1359颗星,包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恒星。欧洲各国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何以能观测到如此多的星,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辽博新发现的《菩提达摩碑文》全本。前后内容完整且保留有标题,是前所未见的敦煌写本全本,极其珍贵。通过此本不仅可以追溯《菩提达摩碑文》产生的时代、文本流变,还将进一步丰富佛教思想史、禅宗发展史研究,特别是佛教中国化研究。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