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你当家不当家

及至当家乱如麻

早起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选自元代杂剧《刘行首》

齐白石茶画

梁实秋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喝茶》)

林语堂说得更妙:“饮茶为整个国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的人类发明……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中国人的饮食》)

诚然,茶是中国人之“国饮”,中国人之“符号”,中国人之“伴侣”,中国更是茶的故乡。

好友聚会,以茶待客是中国传统习俗的重要事项(牛国栋摄影)

上篇

唐代以前,古文献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茗、荈、诧、槚、皋芦、蔎等等。唐人陆羽《茶经》第一句话便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里不仅指出了茶叶原产地的方位,也使“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我国西南的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群山起伏,河谷纵横,生长着大片原始森林。古老的茶树原产地就在云南西双版纳一带,那里的南糯山原始森林中生长着皋芦种半乔木型大叶植物,这便是茶树原种。如今云贵川多地,依然保持着茶树生长的“原生态”,有许多参天的野生古茶树,树龄最长者达一千七百余年,已发现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八百多年树龄。后来这种茶树向着适宜其自然生长的其他地区扩展,向东南推移为武夷变种;向西南跨越国界走向老挝、缅甸和印度,推移为阿萨姆大叶种,以至世界上任何产茶地区的茶树都属这种古老茶树的变种。

原生茶树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很难说得清,但却时刻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漫长历程。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先人们便最先发现野生茶树。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皆饮焉。”这种被《本草拾遗》评价为 “茗,味苦,微寒,无毒,治五脏邪气,益意思,令人少卧,能轻身,明目,去痰,消渴,利水道”的神奇之物,最早用来入药。

《神农本草经》书影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载,武王伐纣时茶便作为贡品,很多地区还将茶用作祭品,一直沿用三千年。

春秋时人们用茶树鲜叶做菜。《晏子春秋》记述,齐国相晏婴食茗为常,“食脱粟之食,灸三弋石卵茗菜耳。”由此可见,当时将茶当作食物,而不是饮料。所以,“吃茶”与“喝茶”绝不仅仅是南北方言的差异,而是将茶视作两种不同的用途。至今我国很多地区还保留着茶叶入馔的习俗,江浙沪一带的龙井虾仁、茶泡饭,以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茶叶蛋便是代表。

西汉时期,伴随茶叶生产发展,川西成都武阳一带出现了较大的茶叶市场,茶业的流通变得活跃,王褒《僮约》中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巴蜀一带遂成为中国最早的种茶、售茶和饮茶的中心区域。

三国时期,尚茶之风开始流行,同时注意到茶的饮用方法,并出现了“以茶当酒”的习俗。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茶叶从原来的奢侈品渐渐成为普通饮料,并出现了将茶叶做成饼形,以便茶叶储存和运输,这也是我国形茶之滥觞。与此相呼应,那时饮茶必先煮之,茶汤中还要加上各种作料。到了六朝,佛教兴盛,这便刺激了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佛家看来 “禅茶一味”,佛徒们大多嗜茶,饮茶之风也更加盛行。

将种茶、制茶和饮茶上升到理性或者说是理论的高度还是到了盛唐。 这时,茶叶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形成了淮南、江浙、巴蜀、岭南、湘鄂、赣黔等茶叶生产集中区域。饮茶器具、饮茶方式及饮茶用水也都开始变得讲究。以陆羽为代表的茶学理论专著也应运而生。

陆羽(鸿渐)画像(源自网络)

《茶经》书影

陆羽(733—804),字鸿渐,三岁被遗弃,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从湖边将其领回,收养在寺院中。陆羽自幼聪慧过人,九岁开始学经,苦读典籍,深得智积和尚喜爱。但陆羽最终没有去作一个禅师,十二岁时,逃离山门,随杂戏班子闯荡江湖.后几经周折,定居湖州(今浙江),先后结识了好茶诗僧皎然和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与年长的皎然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

陆羽二十二岁时开始潜心学习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评。四十八岁那年,他在皎然和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帮助下,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共三卷十章,虽只有七千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等茶事,将茶文化提到了空前高度,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理念。陆羽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茶圣”“茶神”“茶仙”。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唐朝茶学理论奠基、茶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茶叶产地进一步扩大,制茶工艺又有创新,饮茶者更为大众。宋之前制茶是蒸青团茶,到了宋代演变为蒸青散茶,至宋末又进化为炒青散茶,保持和提升了成品茶的原香气,使制茶工艺产生了质的飞跃。

宋徽宗所绘《文会图》再现了茶宴情形

辽墓壁画上的茶事

彼时,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形成与发展,也已经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境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朝廷确定采用控制茶叶供应的政策,实施“茶政”,即所谓“以茶易马”或“茶马互市”,用一旦茶叶可换一匹战马。这一政策延至明清各代长期推行,使茶税、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等法令和规定日臻完备。这种“以茶治边”的政策在此后很长历史时期都被沿用和发展,客观上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南宋与金对峙,宋朝饮茶礼仪、风俗同样影响到女真人,女真人又影响到西夏党项人,从此北朝茶礼大为流行。到了元代,摒弃繁礼缛节,饮茶习俗走向简约,大多数人爱直接喝茶叶,于是散茶大行其道。

羌族人的敬茶礼节延续至今(牛国栋摄影)

至于茶叶论著,宋明两代更是繁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等人都写过不少有关茶叶、茶政的诗文。宋徽宗赵佶不仅有《大观茶论》问世,还亲手绘制了以茶宴为主题的《文会图》,将茶文化传播推向顶峰。宋朝蔡襄所撰《茶录》则开品评茶叶专著之先河。

因长期推行“茶马互市”或“茶高马低”,私运茶叶被视为一种严重犯罪,由此而引发的政治事件也层出不穷。明代在茶马贸易中实行“贱其所有,贵其所无”,即压低马价,抬高茶价,这便给内地那些唯利是图之人走私茶叶埋下了伏笔。一时间,不仅是茶商,就连一些官吏也参与到贩运私茶的行列中,茶叶走私日益猖獗。洪武三十年(1347)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严禁私茶,违者处以极刑。而身为驸马的欧阳伦却自恃皇亲国戚,无视法令,多次派家奴赴陕西偷运私茶,牟取暴利。朱元璋得知后,为维系法纲和朝廷权威,下旨对欧阳伦及其家奴和知情不报者一律处以极刑。

1935年茶马古道上背负茶包的“背子”(历史照片)

在茶叶制作工艺创新上,明朝发明了沿用至今的绿茶、黑茶和黄茶等制作工艺,为独领风骚的中国茶系的全面确立打下坚实基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7),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即饼茶),改贡叶茶(即散茶),碾末而煮的唐宋“点饮法”,也相应边变为以沸水冲泡茶叶的“溣饮法”,“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明代沈德符撰《野荻编补遗》),对于后世饮茶方式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明唐寅茶画

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不仅嗜茶,而且是茶研究专家,其所撰《茶谱》载录了品茶和茶具使用的亲身体验,还将饮茶过程中的精神感受纳入其中。他提倡品茶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成为明代丰富的茶文化专著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典范。

与前朝一脉相承的是,清代在茶叶制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饮茶也更为平民化,普及面更加广泛。正是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白茶、红茶和青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红、绿、黄、黑、白、青”等六大类独创品牌的茶叶王国。

下篇

中国饮茶习俗传播至海外并发扬光大,最早是在近邻日本。茶叶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中日两国学者有各种看法。有人认为是在汉代,但更多人认为是在盛唐。伴随儒释道等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大举东渡,尤其是一批批善于学习和借鉴中国文化的日本“遣唐使”的造访,将中国饮茶习俗带回到这个岛国,也使日本茶道历史开启了“平安时代”。这一时期,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从大唐带回茶籽,以及茶礼和茶俗,日本从此不仅饮茶,也开始种茶。

日本禅师荣西画像

日本镰仓时代,曾留学中国,并在浙江一带活动的禅师荣西,潜心研究陆羽《茶经》和宋代茶事,回国后用汉字写就了日本第一部茶学专著《吃茶养生记》(上下卷)。他还将此书献给镰仓幕府,由日本上流社会开始,举国上下大兴饮茶之风。他因此被誉为“日本之茶祖”“日本之陆羽”。

日本江户时代,受明代饮茶之影响,日本茶道体系日趋完善。日本茶道鼻祖、僧人村田珠光提出:“茶道之美来自于自身的内心功夫”,其茶道流派被日本茶界誉为“珠光茶道”。16世纪后半叶,日本高僧千利休,集前代中日茶道之大成,确立日本茶道之精神,即“茶道四规”:“和、敬、清、寂”,并开创了更为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和“千家茶道”,自此形成一直延续至今的日本茶道。

17世纪初,伴随大航海时代的汹涌波涛,中国茶叶、阿拉伯咖啡与香料一同登陆欧洲,从此跨入了亚欧交往历史上的“茶叶世纪”。1610年,葡萄牙和荷兰人率先从中国进口茶叶,并使这两个国家成为欧洲最早饮茶的国家。

凯瑟琳像

出生于1638年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酷爱饮茶,尤爱红茶。她1662年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成为王后,其嫁妆中包括221磅红茶和一些精美的中国茶器。就在这场豪华盛大的婚宴上,凯瑟琳举起一杯琥珀红色的饮品向全场致意,红茶从此在英国宫廷崭露头角。后来她还经常在皇宫中举办茶会,邀请显贵们参加。

其实,凯瑟琳并非第一个把茶叶传入英国的人。在她远嫁英国之前的1657年,茶叶便传入英国,被视为一种“热啤酒”,成为高档咖啡馆吸引顾客的奢侈饮品。当时十英镑才能买到一磅茶叶。正是由于凯瑟琳的巨大影响力,饮茶风尚从宫廷迅速向民间社会传播、拓展,最终成为全英的消费时尚。

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画作《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中,人们刚刚饮用完红茶

1663年,英国诗人埃蒙德·瓦利为庆祝凯瑟琳二十五岁生日,特作《饮茶皇后之歌》,诗作道:“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这首诗赞颂了茶的美妙与珍贵,也成为西方茶文化史上第一首与中国有关的茶诗,凯瑟琳因此便有了“饮茶皇后”之桂冠。

1700年,英国牧师勃莱迪作《茶阜诗》,称茶“惟神奇万能之药,消青年急躁之狂热,激暮年冻凝之血气”。他的另一首诗中,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19世纪初叶,诗人雪莱嗜茶如命,其诗作《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写道:“痛饮狂酣我独吞,饮死举尸归净土,殉茶第一是吾身”,意在可为“绿茶女神”殉情。

英国人的下午茶成为其文化符号(源自网络)

英伦各地红茶馆遍布,伦敦至今保留着1706年开业的川宁红茶馆。在1764年至1775年的十一年间,英伦三岛有五万家小酒馆、红茶馆和食品店都经销茶叶。英国绝大多数消费者与凯瑟琳一样,似乎只对红茶情有独钟,并且爱在茶汤中加入白糖、牛乳、柠檬或蜂蜜之类,以适应欧洲人喜甜的口味习惯。英国还形成了“一日五茶”的饮茶习俗,即早茶、早餐茶、十一点茶、下午茶和晚茶。“下午茶”后来还成为英国的文化符号。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其带领下,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欧洲大陆国家也都兴起饮茶风潮,从而撼动了中国丝绸在中欧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使茶叶在很长时间里坐上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头把交椅。

清末经上海港出口的外销茶(历史照片)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中国茶叶出口到欧洲的巨大推手。早在1668年,该公司抢先注册,获得英国进口茶叶特许。在此后二百年的时间里,他们控制和垄断着我国茶叶出口欧洲的主要路径,也使中英茶叶之争成为鸦片战争之前的一场没有硝烟的“前哨战”,给中国茶史增添了抹不去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