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晚,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微信公号发布刘永锋教授讣告,刘教授于1月21日在西安参会现场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3月5日不幸离世,享年47岁。

刘永锋教授。图源: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

年仅 47 岁的材料学领域的杰出人才因突发脑溢血离开——这则噩耗如巨石般投入平静湖面,在学术界激起千层浪。他的妻子从他的工作电脑里复原了他过去一年的工作时间表,数据“触目惊心、近乎疯狂”:法定工作日183天,实际工作319天。一年内出差135天。非出差日中,有105天的下班时间晚于22点……工作电脑里的行程记录和实验室监控,成为刘永锋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无声见证。

脑溢血并非老年人“专属病”

有年轻化趋势

据了解,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而脑溢血通常指的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属于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脑溢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溢血发病十分迅速。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格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脑卒中并非是老年人“专属病”,在年轻人身上的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

那脑卒中应该如何识别呢?脑卒中在发生之前,身体往往会发出信号,也就是可以察觉的脑卒中症状,市民须记住要点:“3步识别脑卒中,快速拨打120”。

具体而言,要通过看、查、听三个步骤加以识别。看:双侧脸是否对称,口角是否歪斜;查:查看两只胳膊是否能平行举起,单侧是否无力;听:是否言语不请,表达困难。

若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20。要注意的是,拨打120送医院急救不仅要"快",更要送"对"医院!应选择有卒中中心,具备救治资质的医院进行急救。

虽然脑卒中往往发病急,但并非无药可治,而是可防可治,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此外,也应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保证足够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重压之下何以守护健康?

疾病只是突然发现的,不是突然发生的。刘永锋教授长期日均工作超 14 小时,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突发脑溢血并非偶然。

英才的早逝给世人再一次敲响警钟:重压之下,我们要如何守护健康?

其实,刘永锋教授的离去并非个例,近年来,多位高层次人才的健康状况频亮红灯,他们在各自领域成绩斐然,却因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等原因,过早地结束了生命。国家培养一个优秀人才需要近30年。顶尖科学家英年早逝,不仅是家庭的痛苦,也是国家的损失。促使我们不得不对当下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展开深刻反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在读到了刘永锋病逝的新闻后有感而发,在正在召开的那场大会的社科界别小组讨论上,打破了沉默:“勤劳很好,但不要过劳。”

刘宁说,现在的年轻人太累了。在研究机构工作,她观察到身边的学生、青年学者,“压力很大”,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时间精力结婚生孩子。此外,她认为强度过大的工作、压力不仅伤害年轻人的健康和生活,还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刘宁说,本来没有发言计划,但看到这位杰出的学者英年早逝,感到非常沉痛、惋惜。看到刘永锋家人说他长期高强度工作,刘宁想到了年轻的科研人员群体和更广大的青年劳动者。她建议,全社会不要把“过劳”当成典型、树为榜样,不要在“没日没夜工作”和“成功”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应当保障年轻人的休息权。

英才早逝 留下的不只是遗憾

刘永锋生前的学术晋升,堪称火箭式速度。其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30岁的他成为浙大副教授。并在35岁时晋升浙大教授,同年荣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作为对比,中国高校教师平均40.8岁才能晋升教授,刘永锋足足提前了近6年,堪称青年有为。而这背后,必然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辛勤工作带给了刘永锋成就无数,却也成了压垮他的稻草。

刘永锋生前研究领域涵盖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化学储能材料,这些技术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等领域至关重要。47岁的生命戛然而止,留下的不只是遗憾。

21项科研项目、48项授权发明专利、国际学术期刊上的230多篇论文——这些是他燃尽一生的成果。但是,比成果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乃至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工作尊严。

刘永锋生前的高强度工作,反映的是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甚至各行从业者的现实处境。我们送别刘永锋,也希望科研工作者和每个人在健康的前提下去追寻梦想,不再只有透支生命换来的成功。

最后,还是那句“勤劳很好,但不要过劳。”

【来源:奔赴新闻】